构筑信用首善之区 共建共享“信用北京”
——访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秀玲
在2020年信用信息共享支撑中小微企业融资和“放管服”改革现场观摩视频会中,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获得城市组第一名;在2019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北京信用建设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政务诚信建设被世界银行采纳发布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北京经验”;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北京连续三年位居第一名……多个“第一名”让一直低调的北京市信用体系建设备受关注。
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如何开展的?目前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秀玲。
协同发力
信用建设取得六大积极成效
记者:请问北京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
杨秀玲:在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的大力指导下,在各区、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信用工作在以下六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稳步推进信用政策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北京市信用立法工作稳步推进,《北京市社会信用条例》计划于近期报市政府审批,力争年底前完成市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和表决,正式印发实施。
推动信用平台建立,归集信用数据。推进全市统一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双公示”,实现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破除“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现象。市大数据平台向各部门推送147万家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提供红黑名单、行政处罚、重点关注等65类信用信息约2亿条。
完善信用监管制度,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构建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事前,开展经营者准入前诚信教育、推动信用承诺制度、推进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自愿注册工作;事中,做好信用核查、推进公共信用评价和行业信用评价、建立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事后,制定信用监管信息公示制度、完善信用惩戒机制、做好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
拓展信易+平台,打造企业信用生态。推出一批“信易+”应用示范项目,实现信用便企。发挥信用体系在信贷机构获客、信审和贷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探索“信易贷”“税易贷”模式创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解决融资难题,帮助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探索个人诚信建设,深化信用便民工作。规范对自然人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权益保护政策。稳步推进律师、导游等14类重点人群诚信建设;试点“信用+医疗”服务,为信用良好的患者提供“先诊疗后付费”服务;在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等区,推进“信用+预付式消费” 试点应用工作,保障消费者权益;试点“信用+地铁安检”,引导市民诚信、文明出行;同时,在金融、交通、旅游、就业、创业、租房等领域激励信用良好的个人,增强市民获得感。
营造全社会诚信文化氛围。举办信用北京暨信用中关村高峰论坛、诚信北京“3·15”晚会,编写《北京市民信用手册》《北京市青少年诚信画报》《北京市青少年诚信知识读本》,拍摄信用宣传短视频,全面启动“北京诚信建设万里行”活动,开展“信用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进商圈、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出“北京市企业创新信用领跑行动”“大学生诚信辩论大赛”“高校诚信演讲比赛”‘讲述我身边的诚信故事’中小学生短视频征集活动”4个亮点品牌活动。
北京市将始终秉承“信用有价值、守信有力量”的建设理念,深入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构筑信用首善之区,共建共享“信用北京”。
探索推进
打造信用监管“北京模式”
记者:201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目前,北京市在加快构建信用新型监管机制方面做了哪些措施?
杨秀玲:目前,北京出台了《加快推进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京津冀全国守信联合激励试点建设方案(2020-2024年)》等6个全市统领性文件,对涉及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的9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和构建,通过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降低监管成本,着力打造“3+3+3”信用监管“北京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链条信用监管政策制度全覆盖。
“3+3+3”信用监管“北京模式”,我们俗称信用监管“九宫格”,从事前、事中、事后三环节入手,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加强事中环节信用监管、完善事后环节信用监管,实现信用监管机制有效落地,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职责边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事前监管环节,建立健全政府服务事项信用承诺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信用信息自愿注册机制落地实施,鼓励市场主体登录信用中国(北京)网,签署信用承诺书,上传资质证照、市场经营、合同履约等信用信息,并对信息真实性公开做出信用承诺;同时,针对重点行业开展经营者准入前诚信教育制度,利用政务服务窗口,将诚信教育嵌入到市场主体注册、审批、备案等相关业务流程,面向市场主体开展守法诚信教育,提升经营者和重点岗位人群依法经营、诚信执业意识。
事中监管环节,在教育、科技、住房城乡建设、交通等20多个领域,开展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建设;与“双随机”监管相结合,将信用评价结果应用于评优评先、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事项。海淀区将信用评级报告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政府资金项目的必要审核材料;昌平区持续开展对200余家“诚信企业”的考评工作。
事后监管环节,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启动编制信用奖惩措施清单,推进与相关行业业务系统实现“嵌入式”对接,强化主体权益保护,推动“信易+”创新应用向交通、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深入拓展,同时,在市经信局、人行营管部和中关村管委会的支持下,持续开展“北京市企业创新信用领跑行动”,推进守信联合激励计划,联合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担保公司、信用及其他服务机构等,共同为信用领跑企业定制金融产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下一步将联合更多社会资源,拓宽“信易+”应用场景,让守信企业获得更多社会化激励,引领信用赋能企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积极培育
信用服务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记者:数据显示,北京从事征信、评级等新型信用服务的机构超过1800家。请问信用服务机构在推动信用建设方面发挥着什么作用?北京市将如何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杨秀玲:北京作为我国现代信用服务业发展最早的地区,行业规模、产业生态初步形成。规范并不断促进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促进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要建立全面的支持体系,包括政策、财税、人才、法律或其他公共服务等多元化支持体系;二要推动市场信用信息和公共信用信息的双向融合,形成公共信用信息市场化开发利用的机制,在信用监管大数据应用、行业组织和信用服务机构协同监管中,充分发挥信用服务机构作用;三要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参与信用治理,包括参与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修复等机制,让百姓真正感觉到信用的存在和信用服务便捷性。下一步,北京将配合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做优做强包括信用服务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信用园区,吸引国内外知名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产业链上下游机构集聚发展,聚集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支持一批国内领先的信用服务机构快速、规范发展,为促进信用服务贸易和信用数字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全要素生态环境。
此外,北京还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导信用服务机构规范自身发展,增强行业自律意识,聚焦产业发展,自觉规范信用行业秩序,主动培育信用服务市场,真正做到“政府主导和社会共治相结合”,建设具有北京特色的信用体系,夯实信用应用基础。
“信易+”惠企
营造企业诚实守信氛围
记者:北京市在推进信用惠企方面有哪些创新经验?
杨秀玲:北京市不断丰富“信易+”惠企措施,通过四方面工作,有效净化营商环境。
一是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持续优化首都营商环境。着力构筑“3+3+3”信用监管“北京模式”,加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环节的全流程信用监管,实现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利剑高悬”;围绕“信用进园区”“信用进企业”等信用“五进”活动,开展信用培育活动,推动北京市企业创新信用领跑行动,让信用赋能企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信用意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以信用赋能企业发展。推进“信易贷”平台工作,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截至目前,“信易贷”平台北京站累计注册企业26200家、入驻金融机构327家,发布融资需求635.17亿元;授信249.30亿元;放款119.29亿元;其中信用放款40亿元。
深入开展“税易贷”工作。市税务局与北京银保监局等部门联手,与40余家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推进“线上银税互动”,为企业授信2千余笔。
拓展“信易租”试点工作。朝阳区在国贸重点楼宇开展“信易租”创新试点,为500余家守信企业开通快速注册入驻的“绿色通道”。
三是深化信用监管,敦促企业改善信用状况。全面推进信用承诺制度,并将信用承诺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对履约记录良好的市场主体给予优惠和便利,对失信违诺的市场主体加大追责和惩戒力度;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监管对象,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监管对象,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列入重点信用监管范围。
四是建立信用关爱机制,帮助企业解决信用问题。做好告知承诺失信行为信息、信用门户网站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工作。同时指导失信主体作出信用承诺、完成信用整改、接受信用修复专题培训、提交信用修复报告等方式开展信用修复,截至4月底,已实现修复失信信息1.5万条。
疫情期间,出台系列政策,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强信用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函》,强化信用体系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对确因疫情影响导致的失信信息不纳入信用记录、不实施信用联合惩戒,同时做好失信主体信息异议和信用修复工作。加大疫情防控诚信正向激励力度,强化对妨害疫情防控、危害医疗秩序等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使信用呈现价值。
主动作为
推动京津冀地区信用合作共建
记者:北京市在推进京津冀地区信用合作共建过程中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杨秀玲: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信用合作共建工作进展快速。自2015年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开启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模式,联合建设“信用京津冀”网站,公示三地行政许可408万条、统一社会信用代码248万条;共同签署《共建“京津冀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合作协议》《京津冀地区旅游信用协同监管合作备忘录》等文件,推动跨部门、跨地域的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监管。
2019年7月,在京召开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协同推进大会,三地交通管理部门共同签署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在信用信息共享发布、信用协同监管和诚信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合作。同年,阳光保险、北京金控、雄安数字城市公司、中科院等单位联合筹建“京津冀信用科技实验室”,启动信用旅游等一批“信易+”评价模型和机制研究,实现三地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整合。
2020年,发布《京津冀守信联合激励试点建设方案(2020-2024年)》,提出“4+4”建设框架,布局三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动区域信用协同发展,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在社会信用标准化研究方面,共同审定形成《信用报告模板(京津冀)》,推动京津冀信用报告结果实现异地互认;推进三地信用标准协同协议研究。京津冀成为全国第一个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覆盖的协同共建区域,形成国内区域标准化协同的新局面。
未来,三地将从多角度共同发力,携手推进区域信用合作共建,力争在五年内,让京津冀成为全国守信联合激励机制示范地区。
融合创新
力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记者:对于下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北京还有何考虑?
杨秀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长期而持续的系统工程,北京市将深入推进五方面内容。
有序推进北京市立法工作。结合“两区”建设,进一步明确信用工作各方主体责任,加快完善《北京市社会信用条例》,为“两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强化信用环境建设。
加快推进信用数据融合创新。加快信用平台建设,推进大数据环境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开放创新机制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全量归集共享、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息全量公开,形成“政府+社会”互动融合的信用信息共享新模式,促进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互动融合与开发应用,为信用创新应用发挥有力支撑作用。
强化信用监管工程。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水平为核心,成立信用监管工作专班,依托全市大数据平台目录区块链体系,进一步完善信用记录、信用承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奖惩、信用修复的全链条闭环信用监管的政策体系,落实“3+3+3”信用监管“北京模式”,强化信用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制度,加快研究在信用监管方面针对新业态、新服务的包容创新、审慎监管、强化激励的新举措。
加强信用应用场景建设。支持建设“信用园区”,大力推进“信易贷”工作、推进“信用+地铁出行”“信用+医疗”“信用+旅游”等一批试点示范,创新一批国内领先的信用服务新模式,形成一批领军企业。
提升信用建设的社会感知度。探索个人诚信评价新模式,强化守信正向激励;支持14类重点职业人群管理部门继续开展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和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深入推进京津冀信用合作;持续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宣传活动,大力推动信用政策培训和诚信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和社会氛围,力争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