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是实现市场监管差异化、精准化、效能最大化的监管方式,也是推进法治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的有效实践。据海东市市场监管局官微消息,近年来,海东市积极推进分级分类监管改革,稳步实施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不断拓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监管对象进行信用风险差异化监管的应用场景,为在市场监管领域推进信用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创新。
加强信息归集,绘制企业精准“画像”
进一步发挥海东市“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的统筹协调作用,坚持“应归尽归,应报尽报”的原则,对照部门权责清单,编制涉企信息归集共享资源目录,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标准和互认规则,明确了涉企信息归集内容、归集原则、归集公示方式和时间等,推动信息归集清单化、精准化,全覆盖。以市场主体信息为重点,开展信用数据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全市11万家市场主体区域化、碎片化、分散化的信息的整合归集。
盯紧风险等级,实施精准靶向监管
以信用风险为导向优化配置监管资源,强化分类结果运用,依据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科学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低风险市场主体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最大限度实现“无事不扰”;对高风险市场主体高频次、全方位监管,让信用监管长上“牙齿”,使严格监管“无处不在”,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结合常态化、全覆盖。
今年以来,海东市按照差异化、精准化监管的原则,确定各部门“双随机”抽查和各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两个计划”和71项事项检查事项,除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生命健康重点领域加强严控,实现全链条监管外,对市场主体登记备案、即时公示的抽查比例由3%降低到1%,并采取非现场、触发式等监管方式,切实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聚焦重点行业,探索“通用+专业”监管模式。为抓好重点领域监管,海东市积极探索信用风险分类管理“通用+专业”监管模式,积极尝试将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名录库对接,强化高效监管的路径。自去年率先在159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之后,按照企业基础性信息、企业动态信息、监管信息、关联关系信息和社会评价信息五个要素,持续在食品经营环节实施安全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把信用信息嵌入食品生产经营安全监管各环节,强化信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推动信用监管与重点领域监管深度融合。
聚焦信用赋能,强化信用修复服务
为恢复失信企业信用,结合青海省助企暖企春风行动,优化信用修复程序,压缩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时限,加大信用修复政策、条件、途径和程序宣传力度,支持无法现场提交信用修复申请材料的失信市场主体通过网络渠道办理信用修复,多举措引导失信企业通过及时主动纠正自身失信行为等方式,修复3441条失信市场主体信息进行信用信息,消除不良社会影响,重塑良好信用,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积极推动落实信用承诺制度,引导全市3.7万户市场主体主动签署并公示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引导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等重点领域市场主体采取其他方式公示承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不断增强了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和参与信用建设意识。
聚焦信用赋能,推行事前失信提醒
依托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业务系统、“青信通”微信小程序和APP,面向市场主体提供信用档案、风险等级查询服务,实现风险随时可查。采用公众号提醒、集中发送短信、电话个别告知、集中行政约谈等形式,对信用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进行年报公示、失信惩戒、吊销营业执照等的事前警示提醒。推进落实行政处罚决定和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双书同达”,引导市场主体及时纠正失信行为,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
强化协同监管,开展部门联合奖惩
着力加强同市政府相关部门在行政审批、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协同监管等方面的沟通协作,依法依规将企业经营年报公示信息及异常名录及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息推送给47家部门,进一步发挥信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风险的作用。积极探索推动信用合规正向激励,通过部门合作、“政银合作”等形式,加强与有关部门和银行等机构对接,提供反映经营主体信用状况的信用信息,为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享受退税减费和金融扶持等政策提供支持。